真实一刻 Moment of Truth 2017年7月心和VIA社会创新之旅回顾
- 马南
受心和基金会邀请,2017年7月,我和来自国内其他6家NGO的6位伙伴一起,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了一次由VIA(Volunteer in Asia)主办的ESI(Exploring Social Innovation)-探索社会创新的活动。
这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17日到26日,是正式主题活动部分,共17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成员参加了以社会创新为主线,包括了系列参访和挑战任务的活动,除我们7人外,其他年轻人来自缅甸、伊朗、巴拿马以及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第二阶段,是特意为我们7位另外安排的走访和交流活动,更多地关注于NGO组织如何在社会创新中发挥作用。
从7月15日落地碰到来接机的VIA志愿者开始,直到7月31日早上与他们依依惜别,16个日夜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每每回顾,仍然有许多细节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
友善的一刻
7月17日上午
7月17日上午是正式开营, 4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寻宝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单中多项任务,取得最高分的队伍获胜。我们小组先进行了认真策划,由于我的脚伤(出国前我的左脚脚踝因为一个小意外骨折了,我是打着软石膏来的美国),选择就近完成部分任务,主要是按照清单要求向他人询问一些与旧金山或者社会创新有关的问题,并拍照留念。就在酒店大堂里,一个可爱的英国小男孩和他的爸爸,以及一位美国南部来的大叔十分友善地回答了我的第一批问题,我发现对普通人来说,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我继续寻找合适的人员,先报以微笑,做自己介绍,说明我们的活动,一旦对方回应,我再抛出问题。没想到,接下来非常顺利,先是笑容甜美的酒店前台姑娘,再是酒店餐厅里来自中国上海的小伙子,虽然很忙碌,但他们都抽空热情地回应了我的请求,让我信心大增。想到主要任务是要向当地人了解对旧金山的一些想法,于是我走出酒店,寻找新的答案。沿途我继续向路人提问。每个人都非常友善,无论能否回答我的问题,都向我报以微笑。我采访了法院警卫人员,晒太阳的建筑消防工程师,在地铁入口处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在联合广场遛狗的中年男士,最热情的是一位在联合广场旁边维护治安的社区警察,不但回复了我的问题,还跟我介绍了旧金山好玩儿的地方。在我拿出手机跟他合影后,他也拿出了他的手机跟我合影。第一天,我充分感受到了旧金山这座城市的多元,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热爱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对陌生人也展示出了充满友善的包容。
欣慰的一刻
7月18日上午
7月18日上午,我们去参观一家名为Delancey Street的机构。我们事先了解到这是一家以自助、自理、社群的方式,帮助刑满释放的犯罪人员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重新走入社会的公益机构。整个园区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红砖铺地,绿树鲜花掩映,游泳池波光闪闪,据说都是这里的学员亲手所建。接待我们的并不是什么负责人,而是两位已经“毕业”的学员。他们就随意地坐在礼堂舞台的边上,和我们坦诚地聊着自己的经历,他们都是经过2年学习获得了高中文凭,并分别有了一技之长。目前他们留在这里继续工作,帮助辅导和协调新成员。讲述过程中,他们的语气中充满了成为这个社区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随后的参观中我们看到有多间汽车维修、裁缝铺类的工作坊,供大家学习不同的技能,颇有名气的对外营业的咖啡厅和餐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社区学员,他们边学习边工作,获得积分赚取在这里的生活费。还看到很多的创意作品,特别是圣诞树,据说2016年就卖出了几千万美元。除了学习,成员们在夜晚和周末还自行设计安排了更多丰富的集体活动,帮助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重塑自信。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张笑脸都让我们替他们感到欣慰。我们也意识到,社群、自理、互助、购买者即捐赠者等这些理念与方式可以让很多公益行动持续地更久,因为他们可以让执行者、参与者、受益者融为一体,激发大家追求自尊、自立、自主的意识,从而产生更多自觉自发的持续改善的行为。
幸运的一刻
7月20日下午
7月20日下午,我们前往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参观。这真是一座美丽的校园,蓝天白云下的红屋顶,高大的棕榈树,软软的绿草坪,耸立的胡佛塔,静谧的长廊,肃穆的教堂,热情的爵士乐队,咖啡馆和书店前一排排的自行车,都令人流连忘返。在进行了一系列参观后,VIA给大家安排了一项有趣的活动:回形针换礼物。我们两人一组,要在40分钟内用一枚回形针尽可能和其他人换取更大、更有价值的东西。我和来自缅甸的帅气大学生Toe分到了一组,反正我的脚走不远,我们就在通往学校图书馆的回廊边上“守株待兔”。我们运气不错,很快就换到了一些东西。不管价值如何,能得到回应和支持,我们就觉得很开心。这时,前方走来一位白发苍苍,但身材挺拔、步伐坚定的老先生,很符合我们预设的标准。果然,在听明白我们的请求后,老先生问我们:你们能不能等我五分钟?我马上就拿东西回来跟你们换。于是我们就安静地坐在回廊边上聊天等待。几分钟后,这位老先生真的回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拿着一个斯坦福的小熊,和一条斯坦福的毛毯,送给我们。另外,还附赠一张5美元星巴克优惠卡。最重要的是,老先生让我们回去问领队2个问题:斯坦福大多数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红色的?棕榈大道两旁究竟有多少棵棕榈树?并指导我们说,如果领队答不上来,你们可以让她给你们加分。我们听完了老先生剧透的答案,忍不住问起老先生的身份。他拿出了名片,原来是斯坦福大学某一学院的前副院长,难怪他说他曾经在这里办公很多年。老先生和蔼的笑容,风趣幽默的话语让我们差点忘记了规定的集合时间。再见时,老先生笑着祝我们好运。夕阳斜斜地照过来,他的白发闪着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心。大家分享总结时发现其实每个小组都碰到了幸运的事,看来,只要有勇气去突破,人们的运气总不会太差。
心意相通的一刻
7月20日晚上
参观完斯坦福大学的当晚,我们7位NGO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留下来,与REAP(农村教育行动项目)团队成员进行一次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交流。进入会议室,坐了不少人,除了在4月份环县担当者行动中已经结识的Scott教授、廖老师外,还有心和基金会的负责人刘昕老师,以及REAP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包括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博士生,和湾区当地一些热心于公益的华人以及两位参加过芳草园担当者江西图书角建设活动的小姑娘。面孔中只有两位老外,Scott教授和他的一位年轻的女同事,他们分别用中文介绍了在中国进行的农村小学阅读项目评估结果,以及在陕南试点开展的农村早教项目的进展情况,我们几位成员抛出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Scott教授和他的成员们也一一予以耐心的回复。之后大家一边享用美味的中餐,一边交流了不少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感想,一致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合作,以更科学的方式,同时从上层和基层共同推动阅读项目和其他更多的教育项目,这将是真正影响中国未来竞争力的大事。这一刻,无论国籍,无论年龄和背景,我们心意相通,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突破的一刻
7月24日晚上
这次社会创新探索活动,VIA设计了清晰的主线,除了参访安排外,其他活动也都是围绕了解社会创新和如何实施社会创新的相关理念与技能展开的学习和练习。因为社会创新必须要向他人宣传,召集更多的人一起参与,所以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学会讲好故事,经过6天的系列学习和练习,我们每个人要在24日晚上完成不少于3分钟的一段V-Talk。用英语做公开演讲让大家都有点寝食不安了,甚至做好打算,不行就用中文讲了。感谢VIA的几位虽然年轻但是非常耐心且富有经验的辅导员,他们帮助大家提前练习,并对故事设计给出了有效建议。我们自己也互相打气,毕竟谁都不想轻易放弃战胜挑战的机会。24日晚上,由三位姑娘担任的主持人以搞笑的出场方式拉开了活动序幕,而第一个演讲者Isooda以其创意十足的表现方式让大家开怀大笑,这让其他演讲者们都不由地放松了下来,随后沉浸在伙伴们分享的小故事中,或是成长经历,或是创业故事,有的看似轻松实则令人深思,有的不免令人唏嘘感动。终于依次轮到了NGO的几位伙伴,来自心教育的雯瑾用几张图片配合简单语言和肢体动作介绍了她以运动员精神坚持从事公益的经历;来自益微的晓雯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讲述了她那场特殊的乡村校园婚礼;来自天下溪的邱璐原本是最紧张的一个,但是她很快就通过虽然不太流利但是充满智慧幽默的英语把她丰富的公益经历和深入思考展示给了大家,学愿桥的霭伦用流利的英语分享了她关于激励乡村教师的想法,兰帅娓娓道来萤火公益基金成立的背景故事,游昕通过两位乡村教师的故事介绍了担当者的公益理念,我则是讲了二十多年前自己和母亲的一段往事。演讲结束时,灯火闪烁的旧金山已经沉寂下来,会议室内的气氛却仍然热烈,很多人心绪难平,在回味或交流听到的故事,也在为能够突破自己顺利完成挑战而兴奋。
有味道的一刻
7月25日上午
7月25日上午我们走访了一家地处远郊的专门为旧金山处理生活垃圾和家庭建筑垃圾的机构-Recology。在会议室听完有关Recology的工作范围和垃圾回收处理过程的介绍后,我们就换上防护服去参观垃圾处理过程。整个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好几座小山包,有一片山坡上摆放了很多从垃圾中收集出的“艺术品”,分拣、再加工和压缩运输的集中处理区域在另外一个山头上,还没走上去时,就闻到了相当强烈的味道,但是我注意到大多数现场工作人员和陪同我们参观的人员大都没有带口罩,陪我走在队尾的年轻姑娘笑着说她习惯了,而且主要还是因为人们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导致原本集中处理不可降解物的区域内多了很多厨余垃圾,才产生了这么大的异味。一路聊下来,我了解到她从东部到旧金山5年了,主要工作是自由家具设计师,每周会来这里几次做志愿者。从中心区域出来,路过一小片树林,我们看到松树下几只形态各异的鸟悠闲悠哉地呆着,过来一位工作人员大叔介绍说这些鸟儿都是他收养的,主要用于驱赶来偷食的海鸥。他还特意举起他最爱的一只鹞鹰给我们表演。之后,我们来到Recology的艺术坊,这里的艺术总监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新奇的艺术品,100%来自回收的垃圾,其中用废磁带做的绳子和门帘得到了最多关注,还有一件巨大的用很多防水面料的旧工作服改造的汽球衣,让大家打起了排球,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不断发现惊喜,角角落落,到处都是变废为宝的艺术品。此时,大家应该已经忘掉了刚才难闻的味道,心里变成甜蜜的味道了吧。
成就满满的一刻
7月26日上午
十天的活动非常充实,我们进行了同理心训练,了解到不同机构在社会创新中可以发挥的作用,随后大家自由思考提出了很多社会问题,经过自主选择式投票,最终选定了四个主题,并按兴趣把人员分为四个小组,然后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树状图清晰定义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加科学方式梳理出解决方案的细节,利用VIA提供的各种有趣的材料做出原型设计,并邀请大家以用户和普通民众的身份来体验并提问以完成测试。时间来到了最后一天,26日上午各个小组进行了此次活动的成果展示,并回应观众们提出的疑问。四组项目创意各有特色,都起了非常有趣的名字,展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小组的四位成员分别是来自巴拿马、缅甸和中国,主题是为巴拿马的青少年开设一所Apple Academy, 通过参与规定课程外的创意活动,提高创新思维。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操场、咖啡馆、走廊都可以成为学习场所;这里的课程由学生在导师和学长的指导下自行设定,自己讲授;每位成员都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学习,这里的活动大多数是强调思考创意和动手实践。原型设计我们以乐高积木的方式搭出了校园场景,并用定格动画方式展示了我们的主要创意,展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述。和其他小组一样,我们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们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但我们知道我们的方案还远远不够完善,雏形已经雕刻出来,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精雕细琢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真正将我们的想法付诸现实。
轻松愉悦的一刻
7月27日上午
NGO成员的独立参访时间,第一站就安排了参观我们向往已久的Google公司总部。感谢OCEF义工施丹和我同学Helen等人的帮助,我们得以员工亲友身份预约参访。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湾区山景市的Google公司总部,这里离斯坦福很近,一样安静优美。施丹等带我们进入了访客中心,据说如果是集体访问,Google有专门的受过培训的员工担任义工进行接待,这次则是由施丹当导游。我们看到了公司发展历史大事记,安卓每一代的标志和配套玩偶,还有办公室模拟展示区。我们当然还体会了Google的领先技术,大家通过卫星地图互动屏寻找自己的家乡,看到了Google的VR眼镜、电话等,并得知可能会在园区内看到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当我们问到对Google的公司文化有何体会时,作为工程师的施丹提到这里有相当的自由,工程师可以在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管理者,每个工程师除了公司指定的项目外,还有相当自由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就是个人兴趣驱动创新吧。Helen也提到Google的文化很包容,比如工作时间弹性比较大,很多同事带自己的宠物来上班,同事们肤色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甚至不乏变性人,没人因此大惊小怪。不过他们也提到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压力,因为Google很重视结果。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Google的中心餐厅已经人头攒动了。美食品种真的很丰富,东西方荟萃,味道也蛮地道。我们了解到我们坐的大厅也是一个会议中心,Google的负责人会每周抽出一天在这里向员工介绍公司的最新发展动态,当然这里也可以搞一些员工活动、演出。午后的园区,小路两边都是休闲的Google员工,有人在悠闲地喝着咖啡,有人搭着帐篷在聚餐,有人在遛狗,正是这种轻松惬意的文化范围更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吧。走到著名的Google标志处,拍了集体照后,我们就不得不与施丹和Helen告别。等车来接的我们,晒着太阳,看着远山近水和天光云影,估计心里都在期盼中国不久的将来,一定也会出现更多这样充满创意氛围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和园区。
倍感幸福的一刻
7月29日一早
作为游客的我们,是否也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贡献,VIA用心地进行了安排。29日一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起来了步行前往Glide教堂,进行一场有意义的活动:为来教堂吃周末慈善早餐的人们制作早餐并提供服务。接待我们的是身材结实的Jim,他把我们引入到地下一层餐厅,和其他陆续来到的十几个志愿者汇合,这些人也是男女老少都有,职业也不同,和我们一样,都是通过网站注册来的。换好了工作服的我们统一听从Jim安排。不到5分钟,他就妥妥当当地把我们二十几位志愿者安排好了工作,并告诉了我们操作步骤。大致来说我们分为四组人,接待、备餐、传递、服务。我荣幸地成为整个盛餐的第一步,在不锈钢餐盘里面放入2块松饼和2个鸡蛋,后面的志愿者会继续放入一勺土豆泥,一块汉堡肉饼,水果等。除了我们,还有一些教堂的工作人员及有经验的志愿者在后厨帮忙准备和补充各种食品饮品。经过小小的磨合,7点整,早已等在楼梯上的用餐者步入餐厅,向第一位志愿者递上了餐券,第二位志愿者会询问是否是素食者,如果是,她会告诉我,我就给3块松饼,后面的志愿者就不提供肉饼了。头一批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而且绝大多数是早期的粤港移民,因为Jim会用粤语跟他们打招呼“早上好”,看来是老熟人了。这一大批人至少有200多人,我们一直手脚不停地忙碌着,差不多八点钟时人渐渐少了,接下来是一些相对年轻的无家可归人员,也是形色各异,有的甚至背着乐器和铺盖。根据Jim的示意,这些人反而只给1个鸡蛋,我猜想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更有能力自力更生吧。就这样,一批批用餐者来到餐厅,基本上都很有序,偶尔有人是没有提前领取餐券的,志愿者会请他们出去先领餐券再回来排队,Jim会严格地维护规则秩序。后来松饼没有了,主食改为白粥,盛多少,怎么盛,也是个技术活呢,Jim又来给我做了一次示范,他真是个好领导。几个小时下来,我们都浑身冒汗了。快9点半的时候,Jim宣布今天供餐活动结束,没想到我们一共为711人提供了免费早餐,回应他的是一阵欢呼。接下来,我们先清扫了整个餐厅和后厨区域,再坐下来享用慈善早餐,吃着糯软的土豆泥,新鲜的草莓,此刻的我们觉得无比幸福。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人在某些时候需要一定的帮助,这需要更多的人力所能及地想办法、出力气,这就是社会创新存在的意义和基础。
活动中这样值得回味的一刻还有很多很多,包括和OCEF义工Tina,张霖峰等的碰面沟通,林林总总的体验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每一个点都会成为珍贵的回忆,同时,每一个事件、场景或人物都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也将成为我们可以进行创新的对象或资源。只有当我们体验过,加上我们的思考,并发出疑问之时,才意味着创新可能随之而来。再次感谢心和基金会和VIA,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之旅。希望这次活动,成为我们创新之路上的一次心灵和思想补给,激励我们继续砥砺前行。
目前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