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不以艰险而止,积善不以穷否而怨"---周本初教授访谈录

采访人:江新

2012年6月3日

(编者注:周本初教授旅美40多年,一直从事电子材料的研发工作,他所创立的《光的优势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热激发而言)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这位科学家为了帮助中国贫穷地区儿童上学,从90年代中期开始,历任OCEF秘书长,理事等,为促进基金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OCEF成立20周年之际,周教授回顾发展历史,感慨良多,愿把他的经历和经验拿出来,既和大家分享所取得的成就,更勉励所有成员继续前行。
周教授现年76岁,于2003年底自美国休斯敦大学退休,次年即回国服务,现任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问1:在您任职期间,有哪些最难忘的人和事情?包括您自己做过哪些主要贡献?(举2-3个例子)

答:最难忘的人是前任会长梁敢教授。他于1997年, 时当OCEF非常困难之际, 在休斯敦出任会长,而后多年来为推动基金会稳步发展,扩大社会各界的影响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1999年OCEF为募款及扩大号召力曾举办一个大型音乐会,由华人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演奏"黄河协奏曲",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演出前一个周末,我偶然看见他在休斯敦的新中国城广场内,一面啃馒头,一面刷浆糊,张贴海报,这一场景至今仍非常生动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另一位难忘的友人是来自台湾的老年画家王绮女士(已故),她不仅自己出钱出力,更动员朋友共同为基金会做贡献,如当时OCEF顾问团里有一半的成员都是她引荐的。她开设的画廊经常免费提供给基金会做活动场地,如2000年曾以其画廊为我个人举办一次书法义卖,获得5000美元,除去一些必要的开销,其余3000多元全部捐给了基金会。

通过这些热心人士的努力,基金会的工作在华人圈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和声誉,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业务,例如网上捐款等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问2:基金会初始阶段历经过不少艰难,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基金会能发展壮大到今天?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

答:我认为,梁敢教授担任会长,是基金会工作进展的重要里程碑。梁教授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曾在美国休斯敦地区担任北大校友会会长。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好,富于同情心。但要推动公益组织的发展,仅有这些条件自然不够,如长期担任会长意味着为OCEF长期的付出,事实上梁教授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基金会工作中;不仅如此,他的家人也为基金会付出不少,如其夫人始终全心全力支持他,两个优秀女儿的也一同参与。就这样他带动了许多朋友长期支持基金会的工作。

我始终觉得基金会很幸能够有这样一位会长。 不久前我与梁教授在电话里聊天时,梁教授说这十多年来为了基金会的发展,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科研工作专业中的一些研发机会。 但他仍认为只要能对中国农村贫困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一些实质上的帮助,这些个人牺牲是值得的,甚至是必要的。

正因为有如梁教授这样的优秀中国留学生做榜样,在海内外华人圈中对中国留学生的判断也大为改观,发现留学生不再是只关心自己,而是能够有组织地去帮助他人。

问3:作为久居美国的华人,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基金会发展的历史关系?

答:我认为,基金会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是同步的。中国这几十年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不过,一个国家真正要强大起来,硬件和软件都要进步。如在精神文明方面,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青少年教育的正确引导,这些皆是中国崛起的关键。这些年来,基金会尽管能力范围有限,但依然尽力帮助了中国"软件"的进步。比如说一个农村孩子,得到了300元人民币的资助,这笔钱很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再这也不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关心,感受到正面的力量,使得他会有心去关心他人,弟弟妹妹等。对孩子的教育,光说教显得很苍白,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些被资助过的孩子,长大后加入基金会成为帮助别人的义工,就是很好的例证,是因为他们心里已经被播下了对人生的希望。

问4:国内的义工网络从90年代初到现在,队伍不断扩大,甚至不少被资助过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成为基金会的义工,这是十分可喜的。如何更好地组织国内义工工作,您有何建议?包括组织架构上,或运作方式上。

答:我想借此机会向国内广大的义工群体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比在美国的基金会工作而言,国内义工的工作和条件要艰苦得多,尤其是联络员是最辛苦的,他们翻山越岭,不辞辛劳进行家庭访问和学校访问,取得大量宝贵而真实的资料。这些资料成为捐赠者参考的重要依据,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慈善业不够透明,工作不够仔细的印象,赢得了社会的信任,这可以说在中国慈善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还有北京天文台和厦门大学的几位老师过去曾为基金会负责账目管理,他/她们认真仔细,几年来都毫无差错,非常不易。如果没有国内义工长期而无私的奉献,不能想像基金会能有今天。

问5:前30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可是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大批留守农村儿童依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您觉得基金会下一步应该更关注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这个问题很宏大,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飞速进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基金会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不过如果有机会,基金会可以扮演建议的角色,也可以把这些年的成绩和运作经验与政府,社会分享,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不同于国外的许多公益组织的发展,OCEF没有实力雄厚的财团支持,一直凭借大批义工们良好的愿望,理想和有限的能力来达成目标,这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罕见的,我们完全可以引以为豪!今后我们要更多地向社会,以及世界介绍自己。

问6:尽管历经坎坷,前景依然美好,请您最后写两句祝福语。

答:我认为中国这几年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些瓶颈和困难,这是一个必经阶段,但绝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抱怨和观望,我们都有责任去做一点事情,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

同时,未来世界上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极其需要中国人的参与,因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已发展到一定的极限,视野也深受限制,只有与包容性与理想性皆极强的中国文化进行有机的契合,才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未来是美好的,因为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成长,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也给他/她们带来希望。我们只要一年年坚持做下去,"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我们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