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孙国良(达行天下)的故事!
有人说,公益是留给有钱有时间的人去做的事。遗憾的是,我既没有什么钱,也难得什么闲时,所以希望能够用坚持来集腋成裘。但是,我已经走过来了,我可以告诉那些还在奋斗的寒门学子,信心、努力和社会的支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自立也是对社会的贡献;知天命,但更要尽人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孙国良(达行天下)
☆为何加入OCEF?
孙:其实一开始加入OCEF是朋友的介绍,2005年11月,上海组孟晓莺在牵头筹备2006年元旦募书活动,向我咨询关于举办活动的相关法律问题,同时希望我加入OCEF。那时候就一闪而过的朴素念头:教育,贫困地区,儿童......觉得就是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事,内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再者,有一个这样的爱心机构,有一群这样的爱心人士,不是更好吗?于是毫不犹豫,就填了《义工申请表》。OCEF的系统平台很强大,记录下了自己12年前的那一段心情和憧憬:一颗善良的心,永不泯灭的理想热情,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希望能融入一个更大的家庭,从事永远伟大的事业,终生!
多年以后,在一次和义工同仁关于“为什么资助我们”的邮件讨论中,又谈起了为何加入OCEF,或许经过多年的沉淀,心情更加平静,但声音更为持久。我重新把邮件翻了出来供参考,全文如下:
说到我自己,引用李克强的话说,我也当过农民,我也是打工的。我从小家境比较困难,喜欢学习,但完成学业也有赖于亲戚朋友们的帮助;其中的境况和滋味,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和理解,不是一般泛泛意义上的理解。尤其是一个人的心理,从自卑到有点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强,这是一个可喜但是痛苦漫长的转变。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凑合着挣点学费;大学的时候,也是忙着勤工俭学,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习。所以,对于受助学生,我是感同身受;对于OCEF的功德,我是极度赞成。记得特刊采访中谁说过的,这是一个梦,大家有梦才聚到一起,跨越五湖四海、跨越男女老少、跨越时间障碍、跨越各行各业。我们希望更多人圆梦,帮助更多人圆梦,也是帮自己在圆梦。
有人说,公益是留给有钱有时间的人去做的事。遗憾的是,我既没有什么钱,也难得什么闲时,所以希望能够用坚持来集腋成裘。但是,我已经走过来了,我可以告诉那些还在奋斗的寒门学子,信心、努力和社会的支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自立也是对社会的贡献;知天命,但更要尽人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慢慢的,我又体会到,在这条路上,是向别人传递快乐的过程,但是有时候自己其实是并不快乐的。责任和承诺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所以一拨一拨的人来了又走,来了又走。但是总会有人留下来,因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坚持,让我们前行。这种力量或许来自一个梦想,或许来自一个笑容,或许来自一滴眼泪,或许来自一个眼神,或许来自一种心寒,或许来自一种本能,但她们都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人应当平等地享有权利,不止是教育的权利;人应当平等的享有机会,只要是正当的机会。
感谢OCEF,为诸多人等提供了实践梦想的平台,提供了享有机会的可能;感谢OCEF的前辈和同仁,我们还在路上,我们并不完美,但是我们一直在前进。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
孙:我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是图书项目。当时基金会国内图书项目开展不到两年,还处于摸索阶段,主要还是城市义工募集相对成色较新的旧书发往贫困地区学校。我参加的第一次活动就是上海组2006年元旦募书活动。
【以下材料为2013年申报理事候选人时整理的材料,供参考】
2005年11月起,经孟晓莺介绍,开始参与OCEF活动,协助筹备2006年元旦中山公园地区募书活动,负责线下宣传。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40918-1-17.html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41867-1-16.html
2006、2007年长宁区3·5学雷锋和12·5国际志愿者日募书活动。
2008年11月策划参与上海青年风尚节,在连续5周周末进行了4场募书活动、1场理书活动,全程负责活动方案拟定、组织协调、宣传策划及文案起草、资料印制、线下宣传等。与青年报洽谈,争取到活动的系列免费宣传,扩大了OCEF影响力,也为活动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活动后,形成1万余字的活动总结。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84432-1-4.html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84503-1-3.html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84474-1-1.html
2008年12月组织参与浦东慈善公益联合捐“公益卖圈”活动。
2009年3月组织参与长宁“青春世博行动日”暨青年中心公益社团嘉年华活动。
2009年10-11月组织参与上海青年风尚节,与运宝等一起策划,负责文案申报、DM印制、OCEF旗帜制作、与活动组织方协调等。
https://china.ocef.org/bbs/thread-84930-1-2.html
同时,借助自身工作条件便利,拓展捐书点募书渠道。近年来,在长宁开发、维护的捐书点是图书项目上海小组比较稳定的书籍来源,与Leini老师在杨浦的几个学校、街道的捐书点共同成为上海小组最主要的书籍来源。
总体上,自参加OCEF活动起,除个别情况(人不在上海或加班冲突之外),OCEF上海小组的每次募书、理书、开会、聚会等活动,基本上都参与了。此外,积极参与上海公益圈各类活动,与团市委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NGOCN、微笑、真爱梦想、华侨基金会等圈内组织保持交流沟通,不断宣传、扩大OCEF的助学助教理念。通过参与公益社交活动,与公益记者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使青年报也保持对OCEF的关注。
2011年下半年起,担任高中组副组长,协助贺庆处理高中组事务;2012年春季助学起,担负起高中组的主要工作;2012年7月起,正式被委任高中组组长,并积极参与OCEF20周年庆典暨协调员年会相关事务筹备。现着手推进高中组事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并按照理事会要求,推进重大事项改革。
https://www.ocef.org/organization/news/484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孙:对于我们纯业余时间的义工来说,总体上我们是属于忙并快乐着的一个群体,太多欢笑泪水和酸甜苦辣也是我们自己人生不可或缺的催熟剂,标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每次活动和助学申请审核,我感觉都会有新的冲击和震撼,要说记忆最深刻,我觉得还是广大社会民众、普通义工、以及协调员们对基金会的认可和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默默付出;不论天南地北、天寒酷暑、,送书、理书、走访、资料整理、申请录入、审核、发款、谈心......大家都是只求做好、不求回报,日常这些平淡的一个个细节、一丝丝朴实、一份份博爱所迸发的感动让我永志不忘。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孙:2006年到2008年,上海组在商场、公园进行定点旧书募集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募集到更多的书籍,在通过常规渠道提前印制散发宣传单的基础上,大家组织起来分组对活动地点周边社区进行“扫荡”,就是下班以后,趁着夜色把宣传单尽可能按小区、按楼组塞进居民的信箱。大家各显神通,或装模作样大摇大摆进小区,或小心翼翼偷偷摸摸混进小区,遇上有门岗的小区或者满腔正义争取支持、或者死皮赖脸博取同情,总之跟保安磨蹭直到搞定为止;完工以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个宵夜,各自讲述自己如何曲折、如何智斗最终顺利完工的段子,各种不易就成了我们自己的宵夜调料。
☆作为资深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孙:OCEF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的从事公益的组织,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组织。在OCEF我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受益匪浅,也是对我自己人生的一种探寻和升华。最希望在OCEF收获的,是OCEF在国内得到注册认可,可以让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汇聚在这块招牌之下,为有需要的贫困地区儿童做更多的努力。目前,大家都在为此做很多努力,相信随着整体公益环境改善,假以时日,终将一朝梦圆。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