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F义工与您面对面——杨浩

新闻动态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期的义工面对面讲的是杨浩的故事!

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但不论如何总比不做要强。

——杨浩

☆为何加入OCEF?


杨浩:刚去翻了下数据库的资料,我的义工申请是2006年1月15号提交的,当天还新建了一笔$50的捐款。现在读到自己当年义工申请表的内容,有点尴尬,哈哈。当时我正在休斯敦读博士,偶然在QQ上从好朋友那里听说了OCEF,网上一查发现总部居然就在休斯敦。老实说,一开始其实我是拒绝的有顾虑的,本来我对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信心就不太足,当时可能正好还读到关于希望工程的一些新闻。看了官网,又在网上搜索关于基金会的信息,我还是觉得了解的不够。一直以来我也想着能为国内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本着“打入敌人内部”来深入了解OCEF的心态,我登记了捐款并提交了义工申请。


☆参与OCEF的第一个项目?


杨浩: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基本就是现在也还在做的项目,捐款处理。刚开始是和另外一位义工轮流处理每个月在休斯敦收到的支票捐款,根据支票扫描件将捐款记录到我们的捐款系统中,生成收据再email或者邮寄给捐款人。大概半年之后就剩我一个人做了一阵,捐款记录属于重复性劳动,不算是特别有趣的工作,我记得有那么两个月实在是很懒得去动扫描的支票文件,捐款收据也拖着没能发出去,元老义工胡晓主动联系我,安慰我说大家做义工都会有类似的一段经历。现在想起来,感觉有点像长跑过程中遇到体能极限的时候,坚持过那一阵就好了,于是第一个项目也就做到了现在。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义工经历?


杨浩:2012年时候我回到国内某高校工作了一年多,其间有机会去到四川简阳我们的资助点走访,算是最深刻的一次经历了。我家离简阳很近,以前是个县城,我父母老家都在农村,所以从小到大我回乡下的次数很多,自认为对八九十年代家乡农村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正因为如此,简阳之行让我记忆深刻,我没想到过了这么些年,还有那么多的人生活还是过得那么苦,尤其那些孩子,很多父母有身体或者精神残疾,又或是单亲家庭,最普遍的是家中留守。我只感到,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但不论如何总比不做要强。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义工)趣事?


杨浩:在会员和捐款人服务组有一位跟我长期合作、比我资深的义工叫万树慧,她最开始处理一对一项目相关事务,后来跟我同组处理各类捐款,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单独负责将捐款收据打印并邮寄给没有提供email的捐款人,都是自己掏腰包,从未报销过邮资。当然,这不是有趣的地方,当年我们都在德州上学,树慧在奥斯丁,08年我去开会见到第一面,那之后我们都天南海北(包括越洋)搬家好几次,十年后我们居然都住到了凤凰城,现在两家距离车程不到15分钟,我有幸参加了树慧的婚礼,前一阵还一起给树慧的双胞胎儿子过生日,不得不感叹,缘分呐老铁!


☆作为义工,最希望在OCEF收获什么?


杨浩:刚加入义工队伍的时候,我最希望收获的就是能帮到一些失学的孩子吧,觉得能帮一个是一个,能让一个孩子在学校多待一年是一年。现在好像不希望收获什么了,因为已经收获太多,俗话说满满的回忆。展望未来,我最希望每周都收获一大堆大额捐款支票!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过去二十三年中一直坚持草根路线,以低于5%的运营费用、每年近200多人的义工服务完成了许多资助项目,迄今为止,OCEF为900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图书50多万册,并建立图书室。直接资助中小学生近五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受助学生中有近700名最终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仅2015一年,即有2679人次获得助学金,191名大学新生获得奖学金,13名教师得到资助,近300名教师接受了阅读培训,1000多名学生受益于网络课堂,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暑假夏令营,10多所学校的校园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由OCEF义工为农村学生编辑的《乡村少儿》杂志发行了1300册。

微信号公众号:OCEF